最近有个朋友看了一篇文章发给我,说是关于孙中山先生当年的一些历史文字。这篇文章讲的是孙中山先生如何选择首都不是南京,而是西北的伊犁。朋友问中山有没有这种东西,为什么要建西北小城?查阅民国时期的资料,中山先生当年确实有这个想法,但这个想法也是当时的选择。
1、选择理由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清朝灭亡。袁世凯成了北洋政府的领袖,但对于革命党来说,中华民国是在南京宣布成立的,当时南京还不是中华民国的首都。
在实力上,孙中山比不上袁世凯,只好向他妥协。特别是在建都问题上,袁世凯主张建都北京,孙等人则希望建都南京。中山先生还提出了“一都四都”的思想。真正的首都不选择南京和北京,而是武汉。因为武汉是“九省通衢”。北京是指东京(江宁)、西京(重庆)、南京(广州)、北京(顺天)。根本没有Xi安古都这回事。
至于当时选择武汉为都城,孙先生认为地理位置重要,可以依托“粤、湘、川等地”。选择武汉可以很好的控制其他地区。总的来说,武汉作为南北的交汇点,作为首都是可以做到平衡的。但后来,孙先生改变了主意,他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建都建议:“定都伊犁”。没错,新疆伊犁。
为什么在这里?
孙先生有许多想法。“定都伊犁”的想法产生于1920年孙中山先生和章太炎先生谈伊犁的时候。当张夫人问中山先生是否要设立“一都四都”时,中山先生说了一句话:“武昌为本部,安为本部,伊犁为洲。”
这句话不难理解,就是如果保证当地稳定,会选择武汉。然而后来汉奸精卫留在了这里。然而,如果中国的稳定得到保证,Xi将是首都。如果中国要成为世界强国,成为来亚洲庆祝的国家,伊犁就是首都。
对于孙中山的想法,有专家认为确实具有战略意义。从地图上看,中国要想与欧洲等世界融为一体,伊犁的位置很好。伊犁位于亚洲和欧洲的中间。但是有人会说新疆是个偏僻的地方。即使现在很多都在沙漠里,在这里建都也没有意义。其实有些人并不认同广州、海南等地当年是流放犯人的地方,现在变成了发达地区。如果伊犁成为首都,这个地方也可以快速发展。
但设想和现实还是有差距的,中山先生也只是说说而已,因为以他当时的实力和精力,连各路军阀都无法制服,建都的设想更不可能实现。五年后的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逝。他曾说,虽然有些愿望和想法没有实现,但他满足于唤起民众。
2、实现可能
后人对中山先生的这一思想并没有过多的解读。现在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几年后中山先生去世,中国军阀被平定,他还会选择伊利吗?
从当时的现实情况来看,选择伊犁的可能性很小,虽然当时孙中山先生在全国的设想中,有在西北修建铁路的计划。但是地理上,西部被一个大沙漠挡住了,发展基础太薄弱。就算建都了,民国那些封建官僚肯定反对,他们也支持不了这种想法。这是一个强大的阻力。
当然,选择伊利是孙中山的“宏愿”,他想让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但在我心里,从当时民国内乱来看,军阀自立,中山先生还没有真正统一中国,他的精力也达不到。所以理想和现实差距很大,建立都城需要权衡利弊。
不得不说,建都伊犁的想法很好。中山先生若能在此建都,可带动西域发展。又是这个问题。新疆以西是中亚,当时是苏联领土。虽然当时苏中之间并没有矛盾,但是面对这样一个虎视眈眈的国家,中国把首都选在离苏联这么近的地方是很危险的。因为在历史上,俄罗斯侵占了中国很多领土,苏联建立后也没有归还。其实已经成型了。实践证明,伊犁处于中苏世仇的最前沿,在如此危险的地区建都,与明朝朱迪迁都,实现“皇帝护国”是不同的。
另外,把首都选在离苏联这么近的地方,必然会引起苏联的警惕。那么东部和东北部呢?所以,资本的选择是一定的。
3、首都定位
中国的古都基本上呈现出由西向东,由南向北的趋势,这并不是因为封建的说法。例如,秦统一六国后,在Xi安建都,这也是汉朝的首都。但后来,汉朝在东方设“都”洛阳,从此洛阳也是汉朝皇帝心中的地方。
从Xi安、李顺黄河向东,到洛阳、安阳等城市,很多都有建都经历,而这里恰恰是三江交汇处,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明朝时,朱元璋定都南京。其实这只是当时的权宜之计。朱元璋也想迁都,并要求王子访问Xi,北京和其他城市。然而,朱元璋并没有实现这个愿望。朱迪成为皇帝后,他决定迁都南京。太平天国曾在南京建都,但只能守不住。
Xi是汉唐时期的经济和政治中心。这里有秦岭温暖的气候,也被认为是中国的中心。古人认为首都是最好的位置。但要建都城,还是需要整体考虑,就像清朝后来选择北京一样。事实上,金元时期北京也曾在此建都。
总结一下:在哪里建需要研究,而不是幻想。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