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小时工作制(8小时工作制时间安排)

 问答     |      2022-12-01 12:45

  27日,翻修后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会址重新向公众开放。羊城晚报记者宋金玉摄

  羊城晚报记者侯梦菲罗石通讯员罗瑞雄

  6月27日,经过为期一年的整体修缮和展览提升,第一次全国劳动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一大”)旧址重新向公众开放。第一次全国劳动代表大会100周年纪念大会同步开幕,一批珍贵的历史文物正式向公众亮相。

  据悉,1922年5月1日至6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第一次全国盛会。大会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八小时工作制”,并首次提出建立全国总工会。

  还原百年前的真实场景

  老大旧址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滨江西路230号,可使用建筑面积约3800平方米。空的规模,在广州的红色古迹中是罕见的。

  老大大学旧址由南北两栋建筑组成。历经百年,原址的原木螺旋楼梯、窄窄的走廊、老式的花台阶砖、西式壁炉、门窗等原有物件依然熠熠生辉。

  “这两栋建筑本身就是第一劳动大学旧址最值得关注的文物。”参与过2006年和2022年第一劳动大学旧址改造的文物建筑修缮专家、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唐国华说。

  位于南面的鹅黄色礼堂是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的会址。它有一个卷灰瓦屋顶,中国式的金顶砖木结构,宽敞的内部空。此次改造,观众席的布局完全参考了历史记载,还原了100年前的真实场景。主席台中央有一个工人论坛,上面挂着标语和口号。“礼堂主席台上方,长约20米的波浪形木帘,是一百年前的原作。”唐国华说,整个日落是由红、黄、白、绿四种颜色组成的,非常美丽。

  南面一座灰色的西式混凝土建筑是“一工大”旧址的主体建筑,广东省机械工会的办公室就设在这里。进入主楼一楼,首先看到的是《全国劳动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宣言》。左边是巨幅浮雕,展现了广州工人运动的光辉历程。

  据悉,本次改造后,主楼一楼大堂、礼堂将恢复原貌;二层用于基础展示;第三房东应该是用来临时展览的;四楼是解放后修建的,作为红色阅览室空。

  呈现百年红色工运。

  沿着百年前的原木螺旋楼梯走到主楼二楼,“扬帆远航:红色工运全国联合之路——第一次全国劳动代表大会历史展”展览完整地呈现在眼前。

  据了解,本次展览共展出国内外文物118件(套)、图片约240幅,展示了中国近百年来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领导中国工人运动的光辉历程,重点突出了中国在中国工人运动中的核心领导地位。

  此次展览将展出广州早期组织的官方报纸《广东群报》、广州市第一个革命工会——广州市民建联合会的印章、现存最早的广东支部签名传单《警告海员罢工》等珍贵历史文物。

  值得注意的是,在旧址修缮升级的过程中,还出土了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与旧址的一段缘分。巴金先生1933年刚来广州时,住在原主楼三楼,在这里写下了著名散文《海珠桥》。目前,旧址三楼复原了巴金先生的卧室场景,开辟了文化沙龙体验区。

  大会创造“五个第一”

  1922年5月1日至6日,林为民、苏、邓中夏、李等全国12个城市的173名工人代表,在广州珠江南岸的广东机械工会礼堂集会。大会接受了中国“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政治主张,通过了“八小时工作制”、“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原则”等十项决议。会议决定,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之前,中国工会书记处为全国总联络机关。

  广州市总工会研究室主任王心鉴说,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还创造了“五个第一”,即中国工人阶级的第一次全国前[/k0/]大会。第一次实现了全国工会和有组织的工人的团结和联合;中国第一个“八小时工作制”诞生;首次明确“产业组合”是协会的组织原则。第一次提出建立全国总工会。作为中国近代革命发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标志之一,老大校址承载着党早期领导工人运动的历史记忆,承载着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工会矢志不渝的决心和勇气的伟大历程。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