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是什么意思(后浪是比喻什么意思)

 问答     |      2022-12-01 11:32

  近日,@人民日报发布了2020年十大流行语。

  除了我们已经熟练使用的“后郎”、“劳动者”等词,“内卷”一词也赫然在列。

  ❓

  什么是内卷?

  /“内部体积”/

  原为社会学术语,用于描述人类社会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定形态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今年“内卷”这个词的流行,还源于一组学霸“王卷”图片的流行,最开始在高校校园里流传——

  一边骑车一边看电脑。

  吃饭的时候睡觉。

  甚至睡觉的时候看书。

  ……

  从校园氛围,另一方面说明“内卷化”现象在大学生中广泛覆盖。

  “我的专业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我的绩点一定是最高的。”

  一位大学生在谈到大学校园的“内卷化”现象时,调侃身边“绩点为王”的状态:

  学校的“评优秀”、“评奖学金”,初衷是鼓励学生在学业上有所进步,引导学生注重培养个人品格。而有些同学为了“集分”,就【自愿】参加了很多对自己影响不大的活动,或者只是一味的“划水”。

  除了绩点上的“内卷化”,近年来的考研热、公考热、留学热也呈现出“内卷化”的趋势。

  当你刚刚踏入校园,对未来四年的大学生活懵懵懂懂的时候,周围的人已经率先“奔跑”,走在了你的前面,而你还在起点,被焦虑包围着,你要让自己跑起来,大脑才能做出反应。

  或许在几年前的“蛋糕论”中,大家更担心的是人越来越多,蛋糕不够的情况。现在,早已演变成:还没等你上桌,蛋糕已经被人群洗劫一空。

  不想饿着肚子,不想被落下,所以也“主动”卷入了“内滚”。

  ❗

  实际上

  “内娟”之所以作为网络十大热门词汇登上微博热搜榜,就像之前流行的“工人”“996”一样。大部分人陷入其中,却无法挣脱,只能默默忍受所有的焦虑和压力。

  但“内卷”可以提出来,还是有一些地方值得我们深思:

  你说【996】的时候可能是吐槽比较多,至少可以转移压力。正如那句话第二行所说,“错的不是我,错的是这个世界。”(我不是说2号)

  当你谈到[工人]的时候,你可能只是在自嘲,把压力转化为积极的动力:我是一个“卑微”的工人,但那又怎样?不是所有人!工作是每个人的工作!

  但说到【滚入】,虽然人们会把压力源当做一个小把戏,开玩笑地称之为“滚王”,但你不得不承认你也是“滚入”的,只是“滚入”的最终结果并不积极。

  当我们提到“内卷化”的时候,就已经预示着我们再怎么竞争,再怎么努力,都难以跨越和突破。我们身处其中,没有办法“参与”,越滚越累,无休止的循环。

  仔细想想,内卷化现象几乎存在于我们成长的每一个环境中。

  以前读书的时候,班里一般数学成绩都不高。为了鼓励大家学习数学的热情,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数学成绩最好的同学,还讲了ta利用小课间和午休时间刷题的例子。

  从那以后,班里有人开始模仿“学霸”的经历——利用大部分休息时间刷题、做题。

  然而,一段时间后,班里的数学成绩依然没有明显提高,而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状态却明显下降。

  那个时候,作为“刷题大军”的一员,我可能不明白,为什么复制自己的经验就成不了“学霸”。但是现在,用“内卷化”的本质来解释就更清楚了

  相对于高考前的学习,或许是因为在大学里,我们日常的关注点更加现实,所以“内卷化”自然会成为很多人焦虑的来源。

  但无论我们处于哪种情况,被“卷进去”后,要解决的问题都是一样的——

  在学习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应用“刷题”的方法来提高成绩;在大学里,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参与到学历和就业的“内卷化”中,才不会被时代抛在后面。

  “内卷化”的出现,已经预示着不再以努力这个单一指标来衡量人才的时代。

  我们都在跑,抢蛋糕,被“卷进去”。我们可能会难过无助,但我们很少会想到自己个人——我真的需要“滚进去”吗?

  你身边的人都处在自我认知不清晰甚至漫无目的的洪流中,做事只做表面,不深究内在。如何能让自己不跟风,保持清醒,给自己定一个好的目标,也有助于你脱离“内滚”,在“外滚”中获得成功。

  只有一块蛋糕,人家抢。

  但是,也许,我们可以有其他美味的食物可供选择。

  互动/移动/交谈/提问

  下面说说你是如何避免被“卷起来”的。

  文案刘津伊

  排版王亚军

  制作黄敏仪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

  来源:中国青学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