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道德高尚故事(有道德的事例)

 问答     |      2022-11-30 22:31

  在长辈面前,他是个好孙子,支持奶奶到底;在哥哥面前,他是个好哥哥,照顾瘫痪的哥哥43年。

  尽管有许多困难,我从不放弃。从青春到白发,孝顺诠释了世间最纯粹最美好的亲情。他就是82岁的杨应昌,将乐县顾雍镇人,曾获“中国好人”、“三明市道德模范”等称号。

  赡养祖母直到她去世。

  杨营长家是一个光荣的革命军人家庭。1934年1月,杨应昌的叔公杨希光在家乡参加了红军,二叔随哥哥加入了红军队伍。在艰苦的岁月里,小儿子的父亲杨明光一个人留在老家赡养父母。

  “从19岁开始,父亲就一直肩负着家庭的重担。他辛苦了一辈子,不仅要抚养我们七个孩子,还要照顾两个叔叔的家庭。他的责任和担当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杨营长回忆道。

  建国后,杨希光带着母亲肖友弟一起生活。1969年秋,80多岁的肖友弟决定回到家乡。

  杨营长是长子。他的父母因为早年的辛苦已经去世多年,他的两个弟弟妹妹还需要他的照顾。虽然很艰难,但他还是毅然把奶奶接回家供养。

  为了一大家子的生计,杨营长每天早出晚归,在生产队拼命干活挣分。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他虽然过着艰苦的生活,但总是尽力照顾奶奶,总是想方设法买回一小块肉和豆腐,给奶奶煮一小碗汤补充营养。

  在杨营长的言传身教下,弟妹儿女孝顺奶奶,全家尊老爱幼,生活幸福美满。

  多亏了她的孙子们,我的祖母一直很健康,精力充沛。1976年,祖母安详辞世,享年94岁。

  无微不至地照顾我弟弟。

  “我是他最大的依靠,照顾他是我一生的责任。”一句承诺,成了杨营长一生的坚持。

  1977年,在参加配套水库建设时,地面塌陷,26岁的弟弟杨申昌脊椎受损,导致下半身瘫痪。

  那段时间是杨营长一家最困难的时候。弟弟背部被植入钢板,不能动弹。杨营长给他端茶倒水,喂饭喂饭,撒尿像个婴儿。他每两个小时翻一次身,每晚洗烫脚按摩腿,还自己买工具理发。第二年,弟弟背上的钢板被取出后,我终于能坐起来了。天气好的时候,杨营长推着轮椅带着弟弟到外面晒太阳,呼吸新鲜空的空气。他也开始为弟弟制作拐杖和各种生活用品。

  为了照顾弟弟,杨营长放弃了外出发展的机会。生活上对他百般照顾,事事亲力亲为,有好吃的先想到他。精神上,想尽一切办法逗他开心,尽量满足他写日记、练笔、看故事书、修机械表等爱好。

  由于过度劳累,随着年龄的增长,杨应昌的健康每况愈下。2017年12月因脑血栓住院,行动迟缓,手脚不方便。在弟弟面前,他依然坚强乐观,一如既往地照顾弟弟,从未有过任何推诿或厌烦。

  2018年10月,弟弟突发疾病,医院下了好几次病危通知。从垂死的人手中被救出来后,他失去了记忆。杨营长像个孩子一样每天教他认人,吃饭,陪他聊天,回顾过去。慢慢的,弟弟恢复了神智,身体也逐渐好转。

  “他特别深情,对家庭倾注了全部的心血。真的很不容易!”杨昌孝关爱亲人的事迹感动了身边很多人,赢得了大家的称赞。县残联送来轮椅,社区医务人员和老年服务队定期上门为弟弟检查、按摩、理发。

  生命的最后,弟弟的意识逐渐模糊,杨营长日夜守在身边。2020年8月27日,弟弟在睡梦中离世。

  弟弟生前曾多次发自内心地说:“我能活这么久,活得快乐充实。这辈子我无怨无悔,只是让哥哥吃了苦头。”

  来源:三明日报(记者陈玉丽)

  编辑:郑

  审核:林超群

  监制:董

  商业和新闻线索

  你有什么要对边肖说的吗?

  在互动区留言!

  不要!?那个“”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