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网文分分钟刷出来,“注水”爆炸光靠网络监督挤不过来。
本报记者傅丽莉
如今,短视频平台上的网络名人节目频频被赞几万、几十万;一篇看似平淡无奇的微博文章,却能赢得百万或千万的转发和评论;营销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的一些文章,不关注就是“十万+”…
但是你知道吗?这些流量爆炸,有的确实源于其内容的高质量,有的则几乎完全依靠一些“灰色手段”。
群控软件让爆文容易诞生。
一台装有“手机群控”软件的电脑连接30部手机。工作人员在30个手机上逐一登录30个微信号后,操作30个微信号搜索同一篇微信官方账号文章,点击一个按钮,30个微信号同时打开文章。然后点击“一键转发”按钮,已经有30个微信号朋友圈陆续转发了这篇文章。
这意味着,在短短几秒钟内,这篇文章获得了30次阅读。“这样很容易刷出几万的点击量,最多几个小时。”一位知情人说。
“以上是制造‘十万+’网文的灰色手段之一,即利用所谓群控软件实现流量诈骗。”10月9日,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网络与对策研究所所长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市面上这类软件很多,主要功能有社交软件消息自动群发、多群群发、朋友圈定时发送、关键词回复等。通过这种方法,一个终端软件可以控制多个智能终端发送消息等。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实现网页文本的自动推广。
严介绍,群控软件技术并不复杂,通常有两种模式。早期的传统群控是基于模拟点击的。被控手机连接电脑后,手机投射到电脑上,电脑控制手机和手机上的应用软件。目前常用的群控模式是基于底层数据传输。只要手机联网,就可以通过群控软件进行控制。所有操作都是通过数据传输方式,大大提高了效率。群控软件通过底层定制模拟人工操作,控制社交软件运行的每一个细节。有了新的群控软件,一个群控软件就可以轻松控制上百个社交软件账号,操作简单方便,成本低廉。
“10万+”背后的利益催生黑产。
“十万+”网文会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导致一些人不惜人力财力在各种平台上造假?
对此,颜表示,简单来说,在“万物互联”、“流量为王”的时代,流量可以带来潜在的收益,甚至是流量经济。因此,网络流量注水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成为网络经济和数字经济的毒瘤和公害。流量造假与相关链接捆绑很深,任何平台和行业都难以独善其身。
颜认为,在当前的网络和媒体时代,“10万+”早已超出了阅读量的内涵,而是内容质量、内容价值、推广能力、营销能力、受众等增值指标的象征。网络营销软文希望达到“10万+”来扩大推广,获得有效的销售业绩;媒体客户端推送的新闻希望达到“10万+”以扩大受众,甚至以此作为记者编辑的考核指标;国内某知名大学甚至规定,如果该校师生在指定媒体发表原创文章,阅读量超过10万,可等同于发表学术论文。
“客观来说,追求‘十万+’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把’ 10万+’推上神坛,难免会有人受流量竞争、恶意推广等利益驱使,在各种平台上弄虚作假,追求虚假的’ 10万+’流量数字,由
这就催生了一大批群控推广软件和流量推广公司。”强调道。
对此问题,腾讯守护者计划安全专家杨剑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为王,黑产的存在是基于刷单可能产生的巨大回报。以淘宝的刷榜为例。刷榜的目的是制造一个虚假的信用体系,让不知所措的消费者对店铺产生信任,从而更好地促成交易。其他类型的刷量基本都是基于追求高曝光、高展示,然后用这些结果换取实际的经济利益。
“在利润的驱动下,虚假流量的现象几乎已经渗透到了互联网世界的肌理中。它可以是谣言制造者,可以是评价作弊者,甚至可以是舆论的风向标,对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和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杨健说。
防止诈骗,需要改善网络空环境。
面对这种赤裸裸的欺诈,平台和相关部门都没有监管措施,难道就可以放任自流吗?
“各网络平台会根据自身平台的特点,制定所需的技术手段对刷量进行监控,同时对判断为刷量的记录进行标记,使平台上的阅读量、转发量、投票数等内容显示为剔除刷量记录的真实数据,从而为网络社会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杨健说,此外,网络平台可以利用封锁账号权限、IP访问等技术手段来防范和惩罚欺诈行为。
在这方面,腾讯一直在积极研究,根据具体的刷单行为来判断攻击的形式。杨健说,以2018年守护者计划十大案例之一的广告联盟黑产大罢工为例。2018年10月,腾讯守护者计划安全团队协助广州警方打击广告联盟开发者非法财产,摧毁犯罪窝点3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0名,拘留8人。经查,该团伙提交虚假APP链接,欺骗平台审核获取广告位SDK,通过修改硬件和IP环境,编写脚本自行点击广告位,产生广告点击,从而骗取广告推广费用。这种行为降低了广告推广效果,给商家造成了严重损失,破坏了广告行业的生态安全。
在颜看来,流量欺诈最终是要通过网络平台来显示其效果。因此,网络平台有责任守土有责,切实履行监管责任。很多网络平台都制定了恶意流量监管策略,并采取了实际行动。而且从技术上来说,有一定的手段来界定操纵流量的行为,比如刷单、刷单。而网络平台本身只能处理数据流量的异常行为和涉嫌伪造流量的账号数量,不足以威慑造假者,更不具备执法资格。
颜认为,“十万+”流量造假短期内会造成各种评价体系的混乱,导致各种形式的不公平;会长期造成整个网络经济的系统性生态灾难,造假者也会成为受害者。但是,流量造假的根本原因是背后有巨大的利益驱动。流量造假者造假成本低,被惩罚的可能性低,很难从根本上杜绝。然而,流量造假的顽疾久治不愈,网络监管虽难辞其咎,但让网络监管作为背黑锅的人负全责,有失公允。
“解决流量诈骗最重要的前提是建立和完善一个公平、公正、安全的网络空环境。这需要从法律法规、网络运营、公众等方面多管齐下。通过全空室、全平台、全产业链的综合治理,实现线上线下监管的无缝衔接,特别是加大对恶意流量假冒黑色产业链的打击力度,让产业链各个环节不用刷、不想刷、不会刷、不敢刷。正是网络空严说。
腾讯网络安全与犯罪研究基地高级研究员姚力也表示,虚假流量之所以横行,是因为虚假流量的相关链接已经产生了令人上瘾的流量依赖。这里存在监管取证难、涉及法律多、产业发展快、危害性认识不足等问题。除了加强法律监管,还应进一步落实通信实名登记制度,加强迭代技术识别技术,倡导多方治理,政府和行业共同努力,加强应对和打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