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油画(蒙克的呐喊作品分析)

 问答     |      2022-11-27 16:28

  这张脸的受欢迎程度仅次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极其简单,看不出性别和年龄,却给人强烈的冲击。一见难忘。

  爱德华·蒙克的呐喊,1893年,油画,91厘米×73.5厘米,奥斯陆国家美术馆(挪威)

  很神奇,120多年前它还能这样表达焦虑和恐惧,至今一点也没有消退。在电影、戏仿等各种场合都有引用。

  爱德华·蒙克(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爱德华·蒙克的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悲伤而压抑。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张图…

  这是哪里?

  中间蓝色的流线图案是河流,河上有一座木桥。

  乍一看感觉是这样的,但好像不太对,因为更远的房间里漂浮着两条船空,可能是湖,可能是海湾,也可能是峡湾(因为蒙克是在挪威出生长大的)。

  即使画家没有注意透视关系,但从船的大小来看,人物的位置比桥高很多,大概是在一个高处有栏杆的步行道上。

  事实上,在奥斯陆郊外,有一座小山叫“呐喊舞台之地”。

  和尚恐高,眼前这幅全景立体画肯定打扰到他了。

  图的左下角,和尚的签名和创作年份“1893”是用浅色笔迹写的,上面还有难以辨认的铅笔字——“只有脑子不正常的人才能画出这种画”,但后者并不是和尚的笔迹(那是谁写的?)。

  照片里有三个人。走在英雄后面的两个人很高,打破了斜斜的构图。两个人和栏杆都用直线描绘,使背景的曲线抖动得更厉害,增强了效果。

  坚实的现实世界与位于它之外并逐渐溶解的陌生世界形成对比。主人公虽然暂时还在这里的世界里,但是已经从内部扭曲了,即将被吸到那里去。

  关于这部作品,蒙克是这样描述的:我和朋友去散步,突然,天空空变得血红。这可怕的景象让我停下来。“我听到了来自大自然的巨大叫声,没完没了”。

  画中的主角拼命捂住耳朵,因为他不想听到哭声。

  但总的来说,要想拒绝外界,就要闭上眼睛和嘴巴。但画中人物的眼睛是圆的,鼻孔大张,嘴巴大张,以至于两腮都瘪了。这是因为它们与大自然的呼唤有着强烈的共鸣,不断发出听不见的尖叫。

  也许,响彻大自然本身的声音,就是主人公自己不知不觉发出的恐怖的呐喊。

  火红的天空空,大海和大地,随着这一声呐喊,又一次曲折,又一次起伏,流动,飞白,蜿蜒曲折,逼迫着我们的身体和精神。

  现代人特有的“生存焦虑”对观者来说就像潮水一样。它的表现是如此的贴切和巧妙,让人忍无可忍,不愿意正视。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会做出“喊娃娃”之类的事情,一笑置之。

  我们常见的表达:[恐惧][恐惧]是从全世界都知道的蒙克的《呐喊》抄袭演变而来的。

  爱德华·蒙克的呐喊,1895年,石版画,35cm×25.2cm柏林国家版画素描博物馆(德国)。

  很多流行的作品都会有多个版本。还有四幅《呐喊》(石版画不计其数)。

  爱德华·蒙克的尖叫,1893年,蜡笔,74厘米×56厘米,蒙克艺术博物馆(挪威)

  第一幅油画(被盗)创作于1893年。同年,蒙克用蜡笔创作了第二幅画。第三幅是创作于1895年的粉彩画,最后一幅是创作于1910年的蛋彩画(被盗)。

  爱德华·蒙克的《呐喊》,1910年,蛋彩画,83.5cm×66cm,蒙克美术馆(挪威)

  这四个尖叫声里的脸是不一样的,一眼就能看出区别。另外,从尺寸上来说,原版的最大,后面的略小。

  爱德华·蒙克的《呐喊》,1895年,粉彩画,59厘米×79厘米,私人收藏(挪威)

  四个尖叫声中有两个是被偷的(幸好都找回来了)。画作是否会第三次被盗,成为投注对象,令人惊讶。都说有两个就一定有三个,但还是祈祷尖叫不会是这样的命运吧。

  蒙克曾说:“疾病、疯狂和死亡是我摇篮周围的黑暗天使。”

  他总是担心自己会发疯。后来,他在45岁左右在医院接受治疗,他克服了焦虑。但是,他好了以后,艺术女神就不在身边了。从那时起,直到他80岁去世,他都在徒劳地追寻他以前的灵感。疯狂是否曾经是他艺术的能量来源……这不禁让人想起那句话,天才和那个只有一线之隔。

  在北京时间2012年5月3日上午7点开始的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拍卖会上,蒙克举世闻名的经典作品《呐喊》作为第20件拍品亮相,最终以1.07亿美元的槌价成交,佣金为1.199亿美元,创下最高拍卖价格纪录。

  这件拍卖品是他在1895年创作的版本,由挪威商人彼得·奥尔森收藏,他的父亲托马斯·奥尔森是蒙克的朋友、邻居和艺术赞助人。这也是私人收藏中唯一的《呐喊》。

  #油画欣赏# #表现主义# #呐喊# #抽象# #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