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喜剧电影的混合剪辑
纵观上世纪港片黄金时代成功导演排名,时代特辑:王晶排名第一,6.25亿,徐克排名第二,徐克2.68亿排名第三,陈嘉上2.55亿排名第二,李力持2.46亿排名第四。可见喜剧片是一年四季最成功的电影。
香港喜剧最标志性的特征就是无厘头喜剧,它对于香港电影的重要性不亚于披头士对于摇滚的重要性。
之所以这么说,要从香港电影的特点说起。强烈的视觉刺激,快节奏的剪辑,疯狂的打斗场面,拼贴密集的剧情段落,一直是港片的特点。
影评人大卫·波德莱尔(David Baudelaire)的那句“一切都太过分了,一切都很疯狂”,从此成为对香港电影最准确的概括。导致观众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分析,没有机会去质疑该剧的逻辑,对无厘头喜剧进行颠覆和解构,从而为其诞生找到了最好的土壤。
西游剧照
无厘头原来写的是“莫利头”,是广东南海的粤语俚语。墨离指的是“不可理喻,不可分辨”,符指的是脊椎的尾部或尚未长大的尾巴,引申为“末端,尾巴”的意思。“莫黎头汤”大概意思是:形容分不清首尾顺序的人或事不合逻辑。相当于普通话的困惑,然后简单转化为“废话”。
具体来说,废话就是一切被原谅,反崇高,反精英,反逻辑,不择手段。
这几年除了偶尔周星驰导演的作品,似乎很少有人说废话。更为大陆观众所熟悉的喜剧,成为了以北语家族为特色的本土文化电影。能让人“笑到尖叫”的爆笑体验似乎更多出现在短视频片段中。
如今,无厘头喜剧被粉丝们视为怀旧文化的重要象征。那些曾经创造荣耀的弄潮儿呢?
无厘头:开始
对于大多数内地观众来说,关于无厘头最直接最熟悉的印象就是周星驰,但如果要追溯它的起源,还得从许冠文说起。他是香港金像奖的第一位得主,也是周星驰进入表演领域研究模仿的重要人物。
许冠文、许冠英和许冠杰是三兄弟。
在许冠文之前,香港喜剧一直是轻喜剧或说唱形式,语言很少是粤语。代表导演有李翰祥的《大军阀》、王天林(王晶的父亲)的《野玫瑰》等。
鬼马双星
1974年,由许冠文编导的《鬼马双星》问世。根植于当地底层文化和密集的段子,参与喜剧叙事的动作设计,迅速赢得观众的心。这部电影一上映,就打破了李小龙之前创下的所有票房纪录。
至此,香港喜剧第一次呈现出疯狂搞笑的形式。
许冠文在喜剧方面的尝试,为后辈提供了不少致敬素材:比如《半斤八两》中他身边各种道具打架的经典厨房大战,香肠当双节棍、漏勺挡面粉的情节等等。已经在香港喜剧片里反复使用,比如周星驰的《食神》和去年的《新喜剧之王》。
《鸡鸭讲》夸张搞笑的发型,在《92 92传奇黑玫瑰》梁家辉中再现;《抢钱夫妇》中误打歹徒的情节,与后来的《喜剧之王》中进入真实拍摄场景如出一辙。更别提那些被宠坏的拖梗了。
还有那些刺激又标新立异的行为逻辑,比如《鸡告诉鸭》,餐厅老板利用电视台的背景镜头拍摄新闻,竖起广告牌为自己的餐厅做广告;《卖身契》中,电视台为了吸引收视率,制作低俗节目,自粘剧情。
这类笑话的设定往往是上一个笑话还没说完,提前埋下的点就引发了下一个笑话。人们笑得不知所措。
除了对笑话的无厘头创新,许冠文还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对民生的一贯关注。《抢钱夫妇》中的荒唐部分,宁愿为油井放弃丈夫的生命,是对当时香港社会爱财的辛辣讽刺。
许冠文和徐世三兄弟对小人物和社会底层的关注也使他的喜剧有了“街头喜剧”的标签。影片植根于小人物的趣味,充满了对社会的辛辣讽刺,但这种珍贵的内核在后来的香港无厘头喜剧中逐渐淡化。
,
鸡和鸭的谈话
香港喜剧被许冠文“统治”了近十年,使得粤语电影再次成为香港电影绝对的新主流。1981年,凭借《摩登保镖》,许冠文被后起之秀“信义成”等后辈追上。
上世纪80年代初,徐克、麦家、许冠文弟弟许冠杰、张艾嘉等人成立新一城推出《最佳拍档》,这是一部动作、科幻、无厘头的电影。影片上映后迅速占据香港票房榜首,一时风头正劲。
与此同时,黄百鸣、高志森、曾志伟、周润发等。也应运而生,无厘头喜剧赢得了多混战期。比如《喜鬼》系列、《富贵逼人》系列,就是很多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内地观众的回忆。
还记得《有钱有势》系列吗?
换个角度说,帅气的发哥在当时是无厘头喜剧的标志性人物。不管是帅还是傻,发哥在当时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比如《君子日记》、《八星佳音》、《幸运星牌坊照》都是非常典型的代表作。可以说,没有周润发演不了的文艺片、黑帮动作片、喜剧片。
一位绅士的日记
受周润发的影响,梁朝伟、张国荣和其他英俊的演员或多或少地尝试了疯狂和滑稽的形式。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沉寂了8年之后,横扫颁奖礼的《鸡鸭讲》才被认为是许冠文给自己最后的荣耀所做的最大努力。1991年,聚集了香港所有明星的救灾电影《大家宴》上映。周星驰和许冠杰斗鸡头的对手戏,充满了隐喻,仿佛在那张饭桌上,新老喜剧之王的名字都交了出来。
“星光”被发现了
1982年,许冠文凭借《摩登保镖》获得第一个奥斯卡奖后,一个20岁的年轻人决定报名参加无线艺术家表演班学习表演。
他的同学有吴孟达、梁朝伟等。与梁朝伟相比,他不够帅,与吴孟达相比,他不够有特色。周星驰在同学陆续开始有剧的时候,还是一个无线电台的少儿节目主持人。
这样做了六年,期间周星驰有空就去跑龙套,从不放过任何一个表演机会,哪怕是宋冰夷,被扇死的无辜平民等等。正是在这个时期,他遇到了李力持,他后来与自己合作最多。
宋·冰夷
导演李力持向忆说,当时他已经是一家电台的高级导演了。一个爱创意的演员遇到了一个爱现场改剧本的导演。当时两人一拍即合。住在附近的李力持经常和周星驰在一家茶餐厅见面,讨论剧本。感觉就像“坠入爱河”。
他们正式合作的第一部剧叫《哥哥的女朋友》。做了六年少儿节目主持人的周星驰,抓住一切机会从制作经理那里争取到第一个主角。在演出不好就要回去当主持人的压力下,周星驰和李力持几乎每天都在琢磨剧本。
拍完之后,夜以继日的拍摄经历也让李力持感叹无线的严酷:“所以,你看看吴孟达梁朝伟,拍戏很可怜。能留在这种环境的人都很喜欢这一行,不仅仅是为了钱”。
表现好的周星驰有更多的表演机会,就是在《盖世英雄》里,吴孟达、周星驰、李力持建立了铁三角的关系。”当时,他们已经有意识地在剧中加入了一个临时的笑点.”据李力持回忆,经常是三个人在片场想出一个新的笑点,突然哄堂大笑,引起旁边工作人员一脸不解。
你能从《盖世英雄》剧照中认出几个?
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周和吴合作的第一部电影《他是江湖人》中,他们看起来是如此默契。
大四的李修贤欣赏他在《霹雳先锋》中的角色,获得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后,周星驰的戏份逐渐增多,但真正让“星光”闪耀在大众视野的是《赌圣》之后。
当时王晶的《赌神》系列电影红遍湘江,吴思远找到当时还是新人的刘镇伟、周星驰、吴孟达,让他们颠覆了市面上火热的赌博电影。
在这部影片中,没有更娴熟的赌博技巧,周星驰笨拙却故作镇定的表演给看腻了扑克的观众带来了新鲜感。该片获得票房冠军,以4132万的成绩刷新香港电影票房纪录。
这张照片来自赌圣。
正因如此,“周星驰现象”在《电影双周刊》上被多次讨论。大部分影评人都认为周星驰刘镇伟只是对赌博电影进行了一次标新立异的再创作,在港产无厘头喜剧风格已经成熟的当下,周星驰不值得如此追捧。
无论如何,从现在开始,周星驰三个字已经完全锁定在屏幕上的前排位置。
由于《赌圣》的成功,擅长拍摄赌博电影的王晶注意到了周星驰。然而,王晶为周星驰安排了一些崇拜者的角色,这些角色都是只针对诺诺的。看似事业有所提升,实际上却陷入了新的角色困境。
只有出丑成了周星驰无法突破的苦恼。1991年,《逃学龙》对陈嘉上和周星驰来说都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电影。周星驰对首次合作的陈嘉上寄予了希望和信任。“主任,你看着办吧。”
逃学耍龙
“我告诉他,你不能再假装什么都不是了。你现在的位置怎么打?你不是一个无名小卒,但你想成为一个另类的英雄”,像一样的陈嘉上回忆道。“所以事实上,我一连演了三部戏(《逃学威龙》1 而武术冠军苏把他当成了反英雄。”
《逃学降龙》的成功打破了当时香港电影和赌博喜剧的垄断,周星驰也第一次以“英雄”的身份出现在大银幕上。造型颇具日系偶像剧特色的周星星,让观众看到了他帅气的一面。
据导演陈嘉上回忆,当时香港电影制作周期很快,他只用了两年时间构思故事框架。“校园片没人拍,那时候赌博片很流行。我觉得喜剧主要是一些环境和人物的对比。”没有想清楚与喜剧特征的矛盾,陈嘉上认为他不能急于开机。
“我想了两年《逃学威龙》这个概念,因为一直想不通喜剧在哪里,直到有一天想通了。”“当无畏的飞虎队队长去了他最怕学习的学校,还带着最差的助手(吴孟达)时,喜剧效果就来了。”导演陈嘉上解释说,只有当有矛盾时,喜剧才能站得住脚。
该剧的编排和设计也让李小龙粉丝周星驰沉迷其中,达到4383万,打破了《赌圣》刚刚创下的香港票房纪录。
票房的成功让周星驰越来越自信。不久,周星驰再次找到合作武状元苏的武侠喜剧。
同样在1992年,仰慕周星驰的导演王晶为他量身打造了《鹿山公爵三部曲》。当金庸先生得知周星驰饰演韦小宝时,他给演员们发了一封信,信中说:“不要被秋后算账”,表达了他对演员阵容的极大满意。
扮演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经典角色,丰富了周星驰的角色体验。在不脱离原剧潮流的基础上,王晶为周星驰量身定做了无厘头改编,让原本对周星驰表演颇有微词的观众为之买单。
王晶无厘头电影成熟的创作实力和贡献不容忽视。在大卫·博德威尔(David Bodwell)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的著作中,他特别评论了王晶作品的特点“这是典型的集体剧本创作,手法层出不穷。开场气喘吁吁,60秒没有笑话,就会有追逐或悬疑场面”。后来在多次采访中,王晶也承认港剧《无厘头喜剧》从日本漫画中学到了很多搞笑套路。
仅1992年一年,包括《鹿鼎记》、《苏》、《勇士一号》等影片,当年票房前十的影片中,周星驰就出演了7部。
其中一个比较特别。由杜琪峰执导,梅艳芳为周星驰饰演的《验尸官》为他创造了新的票房纪录。在这部电影中,在杜琪峰的指导下,星爷克制了自己独特的疯狂表演,让宋世杰有血有肉。该片也为周星驰迎来了亚太电影节最佳男主角。1992年被称为周星驰年并不奇怪。
无厘头成为主流。
擅长票房号召力的周星驰,已经悄悄把自己的外号从“星仔”改成了“星爷”。虽然周星驰在后来的采访中也强调,没有导演们的幕后努力,他一年拍七八部电影是完全不可能的,但大家还是倾向于把功劳和“笑果”归于周星驰。
相对于其他演员,周星驰真的有自己的创作思路,这一点从1991年陈嘉上与他合作的《逃学降龙》就可以看出来:“他真的是一个‘问题儿童’,”导演陈嘉上笑着回忆道。周星驰在片场经常会问一些关于剧情设定的问题,当他理解了导演的意思后,立刻在此基础上把导演的想法发挥到极致。
在对自己的表现更加确信之后,周星驰对电影的掌控和创作越来越有主见。曾在无线电视台共事的李力持成为此后与周星驰合作最多的导演。
1993年,李力持和周星驰合作了唐伯虎的《秋香点》,充满了笑点,彻底颠覆了古代才子的演绎,让这部电影成为电影史上的又一经典。2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粉丝们对这座桥的狂热模仿。
据李力持介绍,“现场编剧”的创作模式在这部电影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原来的剧本可能只有一个笑话。一般来说,工作人员都是一步一步拿着只有一个笑话的剧本。但是我们现场排练之后,会把一个笑话变成两个,三个,甚至四个。所谓无厘头的电影拍摄方法,其实是这样的。”
“我们经常会在现场有新的想法,会有现场编剧来帮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顾德昭导演,原来是现场编剧。拍《幸福的家》的时候,我和顾德昭都是现场编剧。”
顾德昭的《穿肠》
李力持透露:“在《唐伯虎点秋香》中,正是因为做了现场编剧,谷德昭才获得了跨肠这个角色。因为有现场编剧的经历,他也了解了导演的工作,以及导演是如何与现场的演员和摄影师沟通的。后来顾德昭也从编剧变成了导演(后来执导《玻璃瓶》)。”
周星驰在为自己的无厘头表演打下基础的同时,也开始了对作品内容的探索。在国内的玲玲漆,导演一栏已经可以看到联合导演周星驰的字样。与唐伯虎相比,国产零陵漆的基调趋于阴郁,周星驰在片中的表现也有所节制。除了让观众看到周星驰,作品本身所表达的主题也成为了李力持和周星驰在国内《零陵画皮》中更为关注的内容。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李力持开始被视为周星驰的“御用导演”。这个标题听起来有些扭曲,李力持的创作似乎被这个标题所掩盖。他真正的创作实力,从他独立执导的《十兄弟》就可以看出来。在电影与军阀的战争的最后一幕,李力持没有遵循商业喜剧通常的家庭套路,而是利用了几个精心设计的反转和不尽如人意的结局,使主题显得更加深刻。
导演刘镇伟是周星驰无厘头风格形成的另一个推动力。无论是常欣的《西游记》,还是被粉丝奉为至尊经典的《大话西游》,虽然剧中看似天马行空,自由自在,但他们的故事在天马行空时却有着严密的逻辑,后来创作的《大话西游》更是一部经得起推敲的无厘头作品。
然而1995年,《大话西游》成为当时周星驰唯一一部遭遇挫折的电影。这部电影的票房惨败,导演刘镇伟甚至去了加拿大很多年。直到网络时代的到来,《大话西游》才得以在大陆影迷的狂热追捧下正名。
《大内密探》之后,周星驰成立了自己的星辉公司,开始对电影拥有绝对的主导权。在《食神》中,他“可怕地”毁坏了莫文蔚的外貌,并把自己设定为一个“恶棍”。他用了周星驰这个名字,这或多或少是他自己的反映。的确,人成名之后很容易忘记自己是谁,从哪里来。
《食神》带来了周星驰自己的自省和自觉。在到达人生巅峰后,他从心底里努力去接近自己作为一个底层人的努力和坚持。这些在后来的半自传体电影《喜剧之王》中更为突出。
从1994年开始,没有人会把无厘头当成香港喜剧的一个分支。在周星驰强大的票房影响力下,以周星驰为金字招牌的无厘头喜剧成为了绝对的主流。
当怀念过去的时候
1996年左右,由于经济受到金融风暴的重创,好莱坞全球化进程加快,香港电影产量开始下滑,从1993年巅峰时期的200部下降到2002年的90部。2001年,周星驰在沉寂了五年之后发布了《少林足球》,改变正在发生。电脑特效开始出现在周星驰的电影中。
2004年CEPA协议签署后,香港开始进入合拍时代,水土不服和文化融合问题成为北上香港导演面临的主要困难。
2004年出版的《功夫》也能看出其中无厘头元素的变化:相比《少林足球》,无厘头语言变化较小,功夫招式开始更多参与旁白,夸张的表情也很难再见到。汇聚内地、香港、美国的幕后制作团队,让影片整体质量看起来更加全球化。
该片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对香港经典武侠形象的致敬,比如“七十二家户”的租房者火云邪神,以及被天地残害的角色。再加上元华、元秋这些香港老演员群体的重新崛起,《功夫》可以理解为周星驰有意弱化无厘头色彩的香港电影集体影像的情感投射。
鬼马狂想曲
相反,2004年的另一部致敬作品复兴了无厘头风格。《鬼马狂想曲》,香港新一代喜剧演员,回忆香港70年代经典无厘头风格。影片处处向许冠文、萧芳芳、李小龙致敬,使得《鬼马狂想曲》在一批老港片迷中引起巨大反响。
2007年,曾经看不起周星驰现象的《电影双周刊》停刊。势头明显减弱的香港喜剧甚至香港电影,似乎越来越不被看好。77岁的许冠文时不时会在微博里更新自己的退休时间,而已经变得和蔼可亲的保镖队长也在提醒我们,那个时代确实在变老。
不甘于闲着的李力持正在教学生们制作电影。他说他偶尔会怀念当年的“星仔”。“希望他能利用现在的状态,出演更多的电影。”
2008年《长江七号》后,周星驰不再出演自己执导的作品。去年春节,一些老港迷认为笑点不错的《新喜剧之王》不再受更多观众欢迎。影片虽然有周星驰个人作品的风格,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王晶近年来重新创作的喜剧总是会被批评为“炒冷饭”。似乎“周星驰只有一个”的无奈成了香港喜剧的局限。
北上之后,一直在尝试各种电影风格的陈嘉上被一个所有雇主都可以介入的“剧本会议”束缚住了手脚。他说他最怀念香港的黄金时代。“我老板信任导演,我完全可以自由创作。如果我不能拍好这部,我就不能拍下一部”。
然而,陈嘉上也鼓励自己和他的同龄人,不要总是想着困难。在不同的文化中寻找共同点,是香港电影人现在应该努力的方向。
的确,“香港电影已死”的论调不会有任何实际意义。我希望曾经代表“与逆境抗争,自强不息”的香港精神能够再次体现出来。